光質影響植物的生長
促進花芽分化;紅光、橙光、黃光。
促進光期性;紅光、橙光、黃光。
光期性無效光;遠紅光。
促進光趨性;紫光、藍光。
光趨性無效光;紅光。
促進種子發芽;紅光、黃光。
抑制種子發芽;紫光、藍光、綠光。
阻礙莖生長;紅光、黃光。
促進光合作用;紅光(最有效)、橙光、紫光、藍光。
促進開花;橙光。
抑制開花;紫外線。
利用日夜溫差(DIF)控制植株的高度
保持夜平均溫度高於晝平均溫度;降低株高,增加切花品質。
例;百合對DIF敏感。
保持晝平均溫度高於夜平均溫度;增加株高,抑制作物株高。
例;風信子對DIF遲鈍。
對空氣污染的指標作物
氣體 | 指標作物 | 症狀 |
二氧化硫 | 番石榴、番木瓜、空心菜 | 葉肉黃化乾枯 |
氟化物 | 唐菖蒲、花生、香蕉 | 葉面灰白乾枯 |
植物利用暗反應來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徑
C3型;於暗反應初期葉肉細胞的葉綠體以一種酵素(rubisco)將CO2固定成三碳糖(PGA),即進入卡爾文循環。
例;溫帶草本植物、東亞蘭、拖鞋蘭
C4型;CO2由氣孔進入後,先接觸到一般的葉肉細胞。葉肉細胞會利用一種酵素(PEP)固定CO2,形成四碳的有機酸(四碳草醋酸OAA),之後此四碳產物會運輸至維管束鞘細胞。在維管束鞘細胞內,四碳化合物會釋出CO2,再由維管束鞘細胞內的酵素(rubisco)催化後,進入卡爾文循環。
例;熱帶、亞熱帶禾本科植物、甘蔗、玉米、高梁。
CAM型;暗反應分為白天跟晚上來進行。晚上時,吸收CO2,然後利用一種酵素(PEP)來把CO2固定成四碳的化合物(蘋果酸、天門冬胺酸,皆為景天酸),之後將其儲存到”液胞”裡面,等到白天時,氣孔關閉,在把此四碳化合物拿出來分解出CO2,即可進入卡爾文循環。
例;鳳梨科、仙人掌科、龍舌蘭科、景天科等極耐旱植物,還有嘉德麗亞蘭、萬代蘭。
光飽和點;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達到最高時的光強度,如果光強度超過了該植株的光飽和點,就算再增加光強度也不能提升該植株行光合作用的速率。
強光性植物;需4000f t-c以上之光度的植物。
例;蕃茄、番椒、茄子、西瓜、南瓜、芋、玫瑰、菊花、康乃馨、玉蘭花、九重葛。
中光性植物;需1000f t-c~4000f t-c之光度的植物。
例;豌豆、菜豆、芹菜、小菖蘭、仙客來、紫羅蘭。
弱光性植物;需1000f t-c以下之光度的植物。
例;薑、紫蘇、茼蒿、茶花、杜鵑、非洲堇、大岩桐、觀葉植物。
生長溫度三基點
生長溫度三基點 | 熱帶或亞熱帶物 | 溫帶植物 | 寒帶植物 |
最低溫度 | 攝氏10度 | 攝氏5度 | 攝氏0度或以下 |
最適溫度 | 攝氏30~35度 | 攝氏25~30度 | 攝氏0~10度 |
最高溫度 | 攝氏45度 | 攝氏35~40度 | 攝氏10度 |
溫週期;作物因長期在一定季節的自然條件下生長,對於白天及春夏季節溫度較高;對夜晚及秋冬季溫度較低的”週期性溫度”變化有明顯的需求及反應。
一般植物以晝夜溫差以攝氏10~15度時,生長最佳。
田間容水量(水分當量);每當灌溉或降雨後,且土壤中的大孔隙將水分排除後,土壤中的水分停止移動時,所測得的土壤水含量。
一般田間容水量小於40%時,最適合進行灌溉。
電導度(電氣傳導度,簡稱EC);只介質中的”可溶性鹽類”含量的”濃度”,這個數值可以代表該介質保肥力的高低。
一般作物適合生長的EC值在1~3m s/cm為宜。
最少耕耘;僅利用局部耕耘已利作物栽植及除草、施肥使用,避免過度耕犁所造成的土壤流失。
逆春化作用(脫春化作用);若春化作用未完全時,可因高溫的處理而解除的現象。
處理溫度範圍在攝氏25~40度,約14~21天即可,若經逆春化處理過的作物,仍可因低溫重新處理而再度春化。
例;蔥蒜多為短日性的品種,在恆春的農民將其鱗莖置於攝氏27度,2~3週,行逆春化處理,就算在短日的冬季栽培,洋蔥也不會開花。
個人文章,轉載前須經過同意,使用時需標明來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